TOP

三家文化的切身体悟和独到见解,体会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2023-08-07 17:39:39 人看过

三家文化的切身体悟和独到见解,体会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子竹说

三智书院官方微信平台在每周三开设“子竹说”专栏,与喜欢著名文化学者、三智书院特聘导师董子竹老师的朋友们,共同分享董子竹老师对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切身体悟和独到见解,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全方位认知传统文化的智慧,体会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感谢您对三智书院的关注与支持!

作者 | 董子竹

我们一再强调生命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理”喻,亦可以以“象”喻三家文化的切身体悟和独到见解,体会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还可以以“数”喻。

其实这一切只为一个目的:令人类在一定范围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个“不亦说乎”中逐渐明白自己生命的本来面目。这个过程简言之就是在每一个“必有事发”中,即实践中逐步看到生命的整体,进而发现生命的真相。

这非常像一个细心的老师教一个学生,一点一滴引导学生悟到自我的生命真相。

三家文化的切身体悟和独到见解,体会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比如今天的自然科学,如信息技术,其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给人的方便太大了,时而令人瞠目结舌。但是若是真知道生命的真相,就会对这种“惊讶”惭愧不已。这一切被人们神秘得不能再神秘的“高科技”,不就是生命本有的“无所不知,无所不闻,无所不见”吗?

关于这种天耳通、天眼通的生命功能在《佛说无量寿经》中已经讲得十分肯定清楚了。

人类,算不上高级动物,但是人类有灵性,此灵性与佛菩萨圣人不少一分也不多一分。只是由于人类的“知”必须透过五蕴六识,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玄而又玄”,这种生命的功能到了人类这里就碰上了“坚冰”,“龙”就只好变形存在了。这种扭曲了的存在,就是今天的所谓的人类的现实生存状况。如是在《周易》只能首先整理为八纯卦,再怎么变,也出不了这个范畴,这与其说是《周易》的局限性,不如说是人类这种纯依赖六识系统的生命的局限性。

应该承认,人类是伟大的,虽然能自觉知道自己已是生存在扭曲的魔网中的人少而又少,但绝对不是没有。这种人分两种,一种是被我们称之为古圣人的人,一种就是今天的科学技术专家,都同时怀着一颗君子自强不息的心,希望人类能钻出现在这肉身所给予的五蕴六识的罗网。但查人类史,首先有这种系统自觉的就是《周易》。

三家文化的切身体悟和独到见解,体会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如果从一个个细节来说,千百年的人类的确取得了不小也不少的成就。但是,正如老子所言这张肉身感官造成的五蕴六识的魔网,真是“玄而又玄”。你钻出了一层又一层,第一层出来了,第二层又马上套上来了。

更要命的是进入现代,只要人类在自然科学上稍有突破,给你的永远是双刃剑。比如“逻辑学”在为人类整理杂乱无章的认知中,尤其是人类生命的初始阶段,它是有作用的。但没有多久,逻辑一旦成为一门学问、学术思维方法,就成了阻挡人类前进的一堵无形的高墙。

产生《周易》时代的古人,他们认识事物的障碍就比我们今天的人少得多,也纯粹得多。

《周易》就是其中一例。《周易》原文是讲“理”的。但其立论还是从生命的整体性、全体性、数理结构性出发的周易文化,只不过其所谓全体性、整体性、数理结构性太过狭隘了,仍没有出五蕴六识的“阴界”。而河图洛书,则是以数字模型图解生命在五蕴六识的整体运动中的周易文化,运动着的立体多元结构图。

三家文化的切身体悟和独到见解,体会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三家文化的切身体悟和独到见解,体会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是十分伟大了。

中国文化虽然在古代脱不尽巫风,但绝不是为巫而巫,而是透过“巫”直指生命的本来。

那怎么还有卦象占卜呢? 是的,这些古圣人不同于古佛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大方向是没有错的。从对比乾坤两卦周易文化,就看到了整个《周易》绝对不只是为了一时之“利”而运用“占卜”的(但也不离利)。

中国《周易》的占卜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克服阴气所自然产生的虚妄幻象,很类似王阳明的致良知,在必有事发中空诸所思,而不在意之所理。抱定此实践而纹丝不动。实际上就是想达到庄子所谓的“官知止”的状况,待“神”而欲行。

早期的儒家行人会迷恋占卜,以为既然我心是只思如何占卜,那“此”心已经是空诸己心了,“官知止”之后的占卜之德,当然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但到了孔子手里对此有了极大的怀疑,他不相信一个“占卜”过程就可以令人真正空诸所有,从而抓住阳(能知)的“第一念”而没有丝毫改变。这就有了他的时时反躬自省,时时煎烤自我,也就是中国人真正的修行。

三家文化的切身体悟和独到见解,体会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在这个修行中三家文化的切身体悟和独到见解,体会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他提出一定要克服“意、必、固、我”,因为他认识到“意必固我”就都是意识妄想的干扰。最后干脆提出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意识的干扰作用:我承认自己的任何“知”都不完整,任何“知”必须首先承认先有一个“不知”在,才使当下之“知”能成为“知”,进而接近“真知”。“是知也”!也就是承认人类之“知”永不圆满,知不圆满也就是圆满了,这才是我们人类真实的“知”。

应该说,我们的先人在实现《周易》所追求的明心见性方面已经是非常到位了,但终不知如何真正脱离五蕴六识之网的最后缠缚。

董子竹老师新作

TAG标签: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