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六十四卦注解 2014-03-23摩旅天水古民居之马

2023-03-16 08:01:26 人看过

六十四卦注解 2014-03-23摩旅天水古民居之马

01

天水为古城。古城之古,上溯伏羲。

晨曦微现之时,我来到伏羲庙广场,看见数不清的衔泥燕从画堂、杏梁飞出,却并不飞远,而是列阵于半空,然后一圈一圈盘旋;又不时变换阵型,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前忽后,紧张有序,忙而不乱。燕燕于飞,众声啼啭六十四卦注解,连绵悠扬,其情其状,似乎还沉浸于6月22日在此处举办的公祭伏羲大典的庄重与浓烈之中。

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公祭伏羲由来已久,相沿成俗,世代传承。

2014年8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公祭伏羲大典成为甘肃省长期保留举办的重点节庆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同时与台湾举办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实现海峡两岸同日同时共祭。

伏羲庙,又名太昊宫。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素有“中华第一庙”之称。前后历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怀着朝圣之心,我入得庙内,记起司马迁在《史记》曰:“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宋代诗人陆游也有《读易》诗:“揖逊干戈两不知,巢居穴处各熙熙。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

说实话,我在课堂上向大学生讲授《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言及“八卦”、《周易》时,起初心情是复杂的,有人说,伏羲是传说,是神话,不能当真。但是,哪一个古国之文明,如巴比伦、希腊、埃及六十四卦注解 2014-03-23摩旅天水古民居之马,不是起源于传说,从神话开始?在人类发明文字以前,所有的一切,都是“传说”——口口相传。而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是在“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钻木取火”“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的传说与神话中凝聚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信仰。于是,我又释然,我又自信满怀。我自豪地讲伏羲一画开天,讲伏羲创历法,教渔猎,驯家畜,定婚嫁,造书契,制琴瑟,创八卦,讲伏羲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我还教同学们唱南宋大儒朱熹编的《八卦取象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记得一次课前,金庸大侠逝世,我在课堂上临时插入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片段,让同学们先看“降龙十八掌”,然后告诉大家,金庸小说中这些招式的名称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龙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都出自《周易》。金庸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人。

同学们都听得极为认真。

我还讲到《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正是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孔子进行注解,才有了中国哲学典籍《周易》。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伏羲庙坐北朝南,宏阔幽深。院内明代所植“卦柏”,清健苍翠,浓荫蔽日。

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的主体建筑先天殿,巍然屹立于高一点七米的砖筑月台上。先天殿内建有神龛。神龛内端坐明代彩塑伏羲圣像六十四卦注解,像高三米。伏羲身着桑叶,魁梧端庄,威仪轩昂,手托八卦盘,如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风物。伏羲坐像东侧身披树叶的塑像为炎帝神农氏,西侧身着帝王服饰的塑像为黄帝轩辕氏。三像同坐一神龛内,因伏羲位居三皇之首,故伏羲氏塑像居中。

我虔诚地屈膝叩拜,向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表达由衷的敬仰之情。

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诞辰日,天水群众都会扶老携幼,前来伏羲庙朝拜祭祀,一时香烟缭绕,钟鼓鸣天,庄严肃穆,蔚为大观。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天水,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我这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显然是来晚了。

02

麦积山,如堆积的麦垛。在峰峦叠嶂之间,突兀地矗立。

石窟,是麦积山的“窍”。人有七窍六十四卦注解 2014-03-23摩旅天水古民居之马,麦积山之窍,远观,密如蜂房,数不胜数。

山不高,只有一百四十二米。却陡,如神工以鬼斧所劈,誓要剔除一切可攀援之物。你便思忖,先贤如何在悬崖峭壁之上凿石开窟?不曾有机械之力,不曾有投机取巧之机,完全依靠人力,从山脚堆积圆木,一根一根,一排一排,一层一层,自下而上,九层之台,起于累木,层层叠叠,终达山顶。之后,再一层一层,一排一排,一根一根,悉数拿下,拿走,拿远,终无踪迹。

我沿栈道迂回而上。栈道凌空,栈道之根,生于崖体,如智者之手,托举有缘人。我不知这栈道又是如何搭建、修筑,栈道与山体,已俨然一体,密不可分。这栈道,便是无数人祈福与朝圣之路。

攀爬之间,洞窟或近或远。近者六十四卦注解,在咫尺之间。只见洞窟之内,泥塑之像形态各异,或精巧细致,或健美粗犷;或勇猛坚毅,或庄重巍然;或憨态可掬,或慈眉善目,个个栩栩如生,令人心旌神摇。所绘之彩,不知为何种自然之物,历经风雨沧桑,依然鲜活。远者,在十米开外,或者更远,山体凹入,数百泥塑之像,齐齐、层层端坐,低眉颔首,俯视众生。

更有巨像,高达十五米,从山腰仰望,似乎占据了半边山体。平行侧看,迥然之间,佛像神态庄严,华美而又不俗。

一窟一像,或一窟数像,却一像一念,形神兼备,动静相生。我的目光与其对视,我甚至良久地注视,其荣辱不惊,我却心潮起伏。但我隐隐察觉,它们都具有惊人的内心世界,或者它们的内心也曾波澜壮阔。只是,历史的烟云,俗世的尘埃,消解了它们全部的喜,全部的怒,全部的哀,全部的乐。只让它们留下极富表现力的构图,雄伟的形体,供后人观下瞻上,观我生,观其生,洞察世间百态。

麦积山石窟,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朝年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使崖面中间部分塌毁,窟群便分为东崖和西崖。现存窟龛二百二十一个,泥塑、石刻造像七千余件,壁画千余平方米,崖阁八座,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

下山,走出很远,我三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复乘坐直升飞机,在祥云萦绕,如棉如絮,轻盈缥缈,变形幻化间,似飞鸟一般翱翔于天地玄黄之间的麦积山山顶,俯瞰这个硕大无比的麦垛,顶部有树,郁郁苍苍,生机无限。又盘旋于山腰,只见我刚爬过的栈道,走过的山楼、走廊之间,一个个石窟窟形各异,人字坡顶、方塌四面坡顶、拱楣、穹顶、方楣平顶……尤其是那一座巨大的塑像,目如明灯,心如止水,传递善良、慈祥之念,令人怦然心动。

我知道,麦积山上这些不同类型的窟龛、崖阁,是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的重要实证资料。我更知道,始凿于公元384年的石窟,在千年之久的时间内,曾有无数匠人挥舞手臂,勉力开凿、雕刻、绘彩,让麦积之山脱胎换骨,富有灵气,永恒地闪耀璀璨的艺术之光。

把时间交给阅读

主办:甘肃经济网

TAG标签: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