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萍乡市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室书香木香木香萦绕

2024-01-14 11:00:42 人看过

萍乡市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室书香木香木香萦绕

《萍乡日报》4月10日 赣西都市

城中车马喧嚣,玉湖湖畔的市图书馆里却是全然的安静气息,馆内60万册图书矗立成墙,窗外的玉湖波光粼粼,让人心神安宁。

坐落于玉湖湖畔的市图书馆

走进图书馆三楼的古籍文献室,书香、木香萦绕,排放整齐的线装书温润古朴。身在其中,有时空幽旷之感。

诗书继世

萍乡市图书馆成立于1936年10月,现存古籍50680册,其中善本9000余册古籍风水手抄本书籍线装本,民国时期线装书近2万册,藏量居全省设区市图书馆之首。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获文化部授予“全国古籍保护先进单位”称号。

市图书馆馆藏古籍

市图书馆古籍藏量丰富,品质较高,有稿本、套印本、写本、稀见本等。清初抄本《天隐和尚语录》为海内外孤本,300幅清末工笔重彩画《西游记》属国内罕见,此外还有碑帖拓本、扇画、地契等。馆藏古籍中,入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25部171册;明嘉靖十六年(1537)汪克俭等刻《宋四子抄释》7册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5部古籍入选《江西省珍贵古籍名录》。地方文献收藏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内容涉及户籍制度、族谱研究、民俗、煤炭史料等,形式多样,有手稿、日记、信札原件、墨迹、别集,如陈澹然书送文芸阁诗并序附题跋,段诗园家书真迹附谢无量、叶楚伧、汤增壁、聂紺弩、王陆一、孟十还题词及诗园自题等原件。

在唐代前期,中国便有了雕版印刷实物,宋代的雕版印刷技术臻于成熟,宋版书的文献价值、审美价值和文物价值都相当高,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在纸张和印刷质量方面,宋版书有“纸坚刻软”“字画如写”之赞。

市图书馆没有原版的宋版书,古籍室工作人员许丽霞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清嘉庆六年(1801)影宋绘图本重摹刊《尔雅音图》。她一边小心地展开书,一边介绍道:“你看,《尔雅音图》的序和正文均为清代中期的刻工临摹影刻宋版书籍而成。书正文为仿宋版欧体刻书,行格疏朗,字大悦目,刻印考究,堪为精美的书法作品。”

市图书馆馆藏古籍

明代是中国古代印刷的全盛时期,明嘉靖以来,刻书特点较之前沿袭元代的前明时期有了较大的改变。由于受当时“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运动影响,嘉靖年间的书籍无论官刻还是私雕,在版式风格和款式字体上全面仿宋。因此这个时代的书籍,颇得宋版书韵致。嘉靖本用纸几乎都是上等白棉纸,纸白墨黑,深受后世藏书家喜爱。市图书馆馆藏的明嘉靖十六年(1537)汪克俭等刻《宋四子抄释》,为明代儒学家吕柟的读书笔记,是吕柟谪判山西解州时,选取宋代四子周敦颐、张载、朱熹及二程(程颢、程颐)等著作中语句,并为之作注形成的集子,是研究宋四子核心思想及宋代理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翻开《宋四子抄释》,卷端有藏书家钤印三款,文章被人认真阅读过,以毛笔红墨断句,每一页因此颇具韵律、生动有情。这一套书的最后,有几行极为娟秀清丽的毛笔字,为藏家所著:“此等书宜朝夕体贴古籍风水手抄本书籍线装本,看一卷则收一卷之益,非文辞可比也。天启三年八月十五日诚一子书。”

在清代,江浙是全国文化的中心。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江南各省战事频繁,各大书肆都毁于兵火。赤山周江边学者李有棠潜心著书,斥资3万两白银从南京等各地购书,并另建一楼藏书,终于以一己之力写成《辽史纪事本末》和《金史纪事本末》,成为学者研究辽、金二史的重要参考书。惜乎其全部藏书及各种手稿均已荡然无存。书有水、火、兵、虫“四厄”古籍风水手抄本书籍线装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佚失或被毁是大多数古籍的命运。在古籍文献室翻阅《法界安立图》一书,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刻本萍乡市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室书香木香木香萦绕,细算距今415年,仍完好无损,字迹清晰。在那一刻,有些感慨,脆弱的纸书辗转人手,它是怎么做到在这400多年的岁月里保身长全的?

“古曲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电子书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宠,电子书的方便、快捷与这个时代的风貌互相印证。可是萍乡市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室书香木香木香萦绕,纸质书拿在手里的触感、淡淡的墨香,还有那些在书的扉页写下的购书日期、地点,以及在字里行间划线和写下的心得,都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站在古籍书架前,仿佛看到中国的文明在这些书中脉络清晰地传承、延续着。从风格不同的古籍中,想象着各个时代的特质与风采,有一种既陌生又亲切的感觉。由于不同时代的古籍将文明薪火相传,让阅读古籍的人对于自己的民族也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纸质书与电子书两者终将何去何从?时间会做出它的选择。

名士风流

萍乡市图书馆的前身是“大成图书馆”。

民国二十五年(1936)10月,萍乡募捐重修孔庙。在动议修庙之初,就有人提出了修庙和建图书馆应该合并解决的建议,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了。修庙建馆统由周泽南(字达之)先生负责,在建筑修建方面也尽量为图书馆考虑,所以除正殿外,几乎整个孔庙都为图书馆所用。由于图书馆附设于孔庙,而孔老夫子又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所以图书馆取名“大成图书馆”。

大成图书馆创建人周达之先生是长平石溪人,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专科毕业,回国后被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参议院议员。1924年中秋携眷南归故里,受乡里之托,负责重修孔庙、创建图书馆。

当时的书籍曾以“民国之精华”为主题,刊登过周达之先生的简要介绍:“君为人倜傥不羁,处事精敏活泼,勇于决断,居常持己以严。不随同流俗。与人交,直而不数。肆力于有用之学,及海内风气开通,复改志殚精西学,遍读新书。于西人郅治保绑之要,均确有把握。”

周达之先生以“为往圣继绝学”的担当,全身投入大成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营。在他的努力下,大成图书馆藏书总数达7万余卷,特别是较系统、完整地收集了萍乡地区的历代地方文献,以及清代萍乡学者刘凤诰、李有棠、文廷式的著作。目前萍乡市图书馆的古籍藏书量为全省地市级第一,周达之先生功不可没。

据当年大成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回忆,图书馆包括孔庙在内共占地4100余平方米,整个馆舍为红墙绿瓦的宫殿式建筑。其间游廊花圃、林木草地甚至花木栽植,都经过冥思苦想、巧妙安排,所以兼有园林之美,别具风格。既可临池观鱼,又可依廊赏花。展读其间,其乐也陶陶。因此读者游客,络绎不绝。

当然,周达之在当时亦非孤勇,萍乡历来崇文重教,当年重修孔庙设图书馆,募捐时计有千余人户应募。此后,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捐书于图书馆。

清初抄本《天隐和尚语录》为海内外孤本,手抄本中的每一个笔画都有交代,字体端正整齐,卷端钤章为“文素松印”,印为齐白石篆刻,此印的主人文素松(1888-1940),文武兼修,为萍乡城区人氏,是萍乡书香门第文氏族人、文廷式侄孙。文素松虽然在军界任职,却以碑帖、文物收藏鉴赏名世,与金石考古学家、书画篆刻家和社会名流交往,且多有书画来往。他在上海的藏书之所,书斋名“思简楼”,都是他历年来悉心搜访所得故家旧藏。市图书馆有文素松藏书,《天隐和尚语录》为其中之一。

黄道腴(1879-1964),上栗县长平人氏,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曾绘制第一张萍乡现代地图,先后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潜心研究史学。解放初,他发起捐书活动,将自己的20余箱书捐给当时的大成图书馆,此举当时得到不少人响应,纷纷捐书至图书馆。

古雅新生

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古籍

2018年《江西省萍乡地区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萍乡市图书馆成为江西省首批出版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据书中介绍,萍乡市图书馆按照“经、史、子、集、地理、丛书、别录、地方文献”八大类,于1963年编印了《萍乡市图书馆馆藏古书目录》;1984年编印了《萍乡市图书馆馆藏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地图登记卡彙编》;1987年编写了萍乡市图书馆古籍书本目录8册;1993年编纂了《江西省萍乡市图书馆古籍善本目录(第二稿)》,收书316部4373册。市图书馆于2008年进行了古籍回溯建库,按经、史、子、集、丛书分类,加地方文献著录的书本目录、卡片目录,到现在的电子目录,为读者提供了多种途径的检索方式。

“声有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古籍文献室工作听上去优雅而实则繁重琐碎。今年71岁的张云南自1978年市图书馆成立古籍文献室起,直到2006年退休,一直在古籍文献室工作。当时古籍多年没有整理,高高的书架底下,堆积着用来防潮的石灰。她和同事们日复一日地在古籍仓库里刷去古籍的灰尘、分类、编辑目录、修补直到放进樟木书箱。早上清清爽爽地来上班,下午下班时满面灰尘,是张云南的常态。在古籍文献室,看到那些当年被他们装订得一丝不苟的古籍,能想象得到他们当时工作的认真与严谨。

张云南回味她的古籍工作生涯:“古籍中最多的是经史子集,我不是学者,但在整理古籍过程中的翻阅梳理,也是一种学习,不知不觉便提高了自己的学识修养。我和同事们在古籍的熏陶中,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更加热爱与敬畏,投入极大的心血和体力也乐此不疲。”这一点,现任市图书馆历史文献室主任谢珊和副主任许丽霞深有同感。两人负责市图书馆古籍工作多年,她们在前辈们打下的坚实基础上,继续对古籍深入整理,推动其融入时代。

发掘馆藏珍本古籍进行影印出版,既有利于将流传稀少的古籍化身千百,解决古籍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又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市图书馆近年来致力于合理开发珍藏古籍。2008年,萍乡市图书馆与北京三希堂图文设计有限公司共同发掘影印了馆藏《西游记》画册,在江西省开创了影印珍贵古籍的先例,在2018年“第一届江西省文化创意大赛”中《西游记》画册荣获“文化融合创意奖”。“古籍里的萍乡”主题展览案例被评为2020年全省创新案例。

民国线装书《昭萍志略》为活字印本,涵盖了萍乡过往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堪称萍乡地方志中一部承前启后的集大成之作,是研究萍乡历史文化的一部重要文献。为发挥好《昭萍志略》“资治、存史、教化”的功能,201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其整理再版,并将其列为我市的一项文化工程重点项目,市图书馆提供民国线装本《昭萍志略》及多种版本县志校对。

在做好古籍原生性保护的同时,市图书馆更加注重再生性保护,为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2019年启动馆藏古籍数字化工作。选取古籍中地方文献里的方志、族谱、名人相关资料进行扫描。2020年创建了《清代、民国时期族谱数字数据库》22部、《萍乡历史名人著作资源库》102部、《萍乡古籍方志资源库》7部,并发布在网站上,点击网址即可访问,免费提供全文阅览,极大地发挥了馆藏资源的作用,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曾经,萍乡人为孔庙选址在美丽的萍水河畔;如今,萍乡人将市区临湖的绝佳位置给了市图书馆,可赏玉湖波光、烟柳白鹭。展读其间,亦其乐陶陶。“他日开智慧之花,焕文明之彩,皆触诸公之所玉成,铭心刻骨,诵盛德而靡涯也。”这是萍乡县孔子庙大成图书馆当年面向海内外征集图书文献的文字。如今的萍乡,正如当年前人所期望的“焕文明之彩”。“文者,贯道之器也”。萍乡敬重文化、追求文明的传统和城市底蕴,将为萍乡奋力推进“五区”建设、打造“最美转型城市”提供强大的文化动能。

TAG标签:

相关文章

广告